赞助商广告

最近,受老师的影响在看有关心理学知识的书,因为每次她讲《社交礼仪》时总是会穿插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比如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还有分析心理学之父--荣格的某些理论。这些,让我觉得很好奇,也对复杂的人类内在的情绪,情感以及思想产生了比较强烈的兴趣。希望用一些心理学知识去观察,判断和分析日常生活里人们某些情绪和行为,以及探究如何更深的了解自己,在各种心情或情绪间找到平衡点,用心理学的治疗方法去平衡自己的内在情绪,更好的去协调和面对各种人际关系,把心态调整的更好。

以下,把近日所看所感想到的荣格的一些心理学理论与大家一起分享:

荣格认为:人类需要“对话”(对话是指与自己的无意识也就是梦境所反映出的现象,进行沟通和分析,对话也可以指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进行默契交流,能产生新的发现的辩证法式的沟通)。“对话”是因为人的内心世界很复杂,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进行心灵深层次的交流,以便找出问题的症结或原因,从而进行相关的治疗。对话很重要的另外一个理由:人类的内心总是同时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心情或者趋向性。比如:爱与恨同时存在,正义感和邪恶的心,坚强的心和软弱的心,想到得到母爱般的感情和害怕被这种爱吞噬最后远离这种爱的心情。等等。这些矛盾的心情通过“对话”才能找处问题的所在,进行调整和治疗。

“自卑感”理论

说这个理论前,先说一件课堂上听来的例子:现在有些女大学生,特别是家境比较富裕的女孩,喜欢找条件一般但是在学校里非常有思想,非常上进,学习又刻苦的男生为对象。因为觉得他们有理想有抱负,他们和那些纨绔子弟有很大的区别,可是当真正在一起生活的时候,矛盾和痛苦就会明显的表现出来,原因在于,这些曾经非常有上进心的男生一旦过上和他们原来生活完全不同的日子后,控制欲会变得很强烈,尤其当这些男生在取得一些成就后,就会对这些富家女孩管的很严格,要求她们尽可能的服从他们说的话,限制很多,结果,当然是矛盾不断,三天两头吵闹咯。这些女孩可能会觉得奇怪,同一个人,怎么会变的截然不同。其实,深层次的原因恐怕和自卑感有关。在这个例子里,自卑感的诱因就是家庭生活背景的差距--穷学生和富家女两个几乎完全不同世界的生活背景。这样的生活背景造就了穷学生心理上的巨大落差,开始,可能觉得有一个富家女看上自己觉得是一件挺炫耀的事,但真正在一起后,面对生活背景和社交圈子的很大不同,以及周围人的眼光,2个不同家庭的压力,自卑感在穷学生心里自然就会形成,因为经常被拿来和上流社会的其他富家子弟比来比去。也因为如此,为了压抑内心的自卑感,保持自尊,于是就会用一种相反的方式去显示自身的实力,证明自己的能力,特别在取得一些成绩后,自尊心会变的尤其强烈,害怕被人质疑和不许被人质疑的骄傲心态会同时存在,其实也是内在的自尊心和自卑感之间的较量。结果外在表现就是对一半的控制欲,甚至对整个家庭的绝对支配权。最终导致了矛盾和心灵裂痕的产生。这种自卑感也就是荣格所说的“劣等自卑感”(自卑感的一种形式)。

此外,自卑感还有另外4种形式:对父亲自卑感、对母自卑感、救世主式自卑感、该隐式自卑感。

它们的表现形式如下:

一、对父自卑感

产生原因:想超越父亲和被父亲认可的心理。

对象:自卑感产生的对象不一定只有自己的父亲,还可能是比自己年长的男性,政治家,学者,名人等权威人士。

反应:当一个人对男性产生不明所以的反抗,但非常想要被对方认可的心情又特别强烈时,不论男女都有可能有对父自卑感。尤其是女性,若她只和年长的男性恋爱,那她一定有对父自卑感。

比如:对上司莫名其妙产生反抗心理,但为了想要被上司认可又极度努力工作。

二、对母自卑感(比恋母情节更为复杂的心理)

原因:一方面“想要得到母爱”,“想要母亲包容接受自己的一切”,“想要母亲满足自己所有的要求”。另一方面,当自己不能被满足时,会产生:“为什么不再多爱我一点”的怨恨,或者“反正她也不会理解我”、“肯定她也放弃了我”等强烈的失望和被遗弃心理。

对象:并不一定只有自己的母亲,对于年长的女性或者他人的母亲都有可能产生同样的反应。当男性有这种对母自卑感时,对象不一定比自己年长,年龄相近,或者对比自己小的女性也会产生情绪上的反应。

反应:对母自卑感是指想要得到母爱的心理和为什么不能接受自己的失望心理互相交织产生的情绪反应。

比如:对于自己公司的年长女性,刚开始感到紧张不安,一旦得到她们一次和善的待遇时,就会想要得到更和善的待遇。

恋母情节和对母自卑感的区别:

喜欢上和自己母亲相似的单纯的反应称为“恋母情节”

对母自卑感则更为复杂。

比如:觉得她长的很象自己的母亲而喜欢,称为恋母情节。

对母自卑感是:一方面觉得和母亲有类似的地方而喜欢,在没得到反馈时,另一方面又会产生“为什么不更爱我一些?”“反正不会理解我”的失望和放弃心理。

三、该隐式自卑感(混杂着妒忌的想要独占的心理)

来源:该隐和亚伯是亚当和夏娃的2个孩子,他们兄弟关系特别好,哥哥该隐耕地为生,向神供奉农产品,弟弟亚伯放羊为生,向神供奉肥羊。可是神喜欢弟弟供奉的东西,对哥哥该隐供奉的看都不看一眼,于是,该隐特别愤怒将弟弟亚伯杀死了。根据这个故事,荣格将兄弟姐妹间强烈的敌对感情命名为该隐式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不仅产生在兄弟姐妹间,与此类似的同事,前辈和晚辈间也经常发生。它不单单是竞争和妒忌心,想要得到重要人物的独占,宠爱以及肯定才是深层次的心理因素。

这种自卑感是很普遍的,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学业,工作,成绩,能力,事业等都可以诱发该隐式自卑感的产生。

四、救世主式自卑感(想做救世主拯救别人的心理)

这种自卑感是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心理和认为自己能够拯救别人的优秀的人的心理互相交织,产生的情绪反应。

通常,临床心理专家,护士,护理等职业的人较容易有这样的心理。

自卑感的应对:积极的应对自卑情绪。

荣格认为:自卑感是我们在与人交往中受刺激引起的反应,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自卑感之后,要认真考虑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么,并要注意自身的反应并与其对话。因为自卑感不可能被彻底消除,在人际交往中,必然有很多刺激源去激发各种各样的自卑情绪。当自卑情绪产生时,要适时控制自己的矛盾情绪,追问自己真正的需要是什么?是否有必要一定要完成能力不可能完成的事?为了实现自己的追求需要做些什么?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在哪里?该怎样发挥优势去扬长避短?

有时候“自卑感”于“万能感”“是否完美”“内向和外向”等情绪混合在一起。自卑感与万能感是由于一方面要摆脱别人比自己优秀的自卑心理,另一方面又用不服输的心态去挑战高难度的事情。一旦达到了会觉得自己比任何人都优秀,如果达不到,又会觉得自己没有干劲,社么都不是。同时,为了符合他人的眼光,不想被认为是阴郁的人而尽量让自己的言谈举止极度外向化,尽量作到开朗,愉悦。这也就是自卑感于万能感,内向和外向同时交织产生的情绪反应。这时,要通过对话,与心灵的对话寻找内心的平衡点,在自卑感和万能感,内向和外向的极端2极化的情绪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支点,不断作出调整。